欧建雍:新时代不容忽视的道德伪教育
发布日期:2021-08-11 浏览量:2343
新时代的中国,从正确价值观的立场、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论和历史视野的角度,来分析认识当前我国的道德状况,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取得巨大进步的。但当前出现在生活中的一些道貌黯然的道德伪教育也给社会文明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流行于社会的道德伪教育主要有几个方面形式:一是强制性的“管制”教育。把教育对象当成无条件接受的"录音机",教者怎样说,学者就要怎样听,如学校的学生就是让老师管的,孩子就要家长教的,结果说教过多,灌输的过多,只知提要求、树规矩,而忽视研究如何以引导。这种以"管、卡、压"方式进行的德育教育,受教者往往是迫于某种"威压"才去"按要求"做,毫无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言。不但导致了德育教育的知识与道德理论缺乏鲜活的生活依据、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而且由于长期浸润于这样不真实的道德教育情境中,极易造成的"言行不一"、"道德虚伪"和"双重人格"。
二是民间组织表象的礼仪教育。随着历史进程的延续,优秀美德的传承不再流于古老的文化形式,更多的是一种道德观念的熏陶与培养。真正的文明礼仪是来自个人内在修养散发的气质,不是简单的几句口头语或者几个正确姿势就能表现一个人的实际礼仪的,而现实民间组织的礼仪教育存在教几个仪态动作,注重一些服装包装,修边幅等。如发生在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再次将传承尊师重道形式方法的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形式化的跪拜仪式,在这个“平等”“自由”观念日益强烈的社会大环境下,似乎有悖于平等的现代社会观念。如果因为跪拜让学员们在观念上产生畏惧,甚至出现胆怯,在自主行为上,出现约束和叛逆,教人和育人的立学之本就彻底失败。
三是装模作样的“德行”,实为“以德谋利”。道德是以文明为方向,以礼义廉耻忠孝节悌为核心内容的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下的非强制性约束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如今,不少人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炒作,拿着道德的枷锁去桎梏他人,甚至以道德的名誉谋求不当得利。几年前,一场经“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推广中心”研究决定,名为《中国梦、国学梦、读经典、促成长,优秀孩子成长之路》,特邀“著名学生德行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的报告会在常熟游文小学举行。学校让家长去参加公益讲座,结果变成了“卖东西”。后调查是没有合法组织举行的非法活动,是社会上个人以道德为名营销产品的活动。还有以道德公益讲座名誉举行的各色全封闭洗脑学习,宣传的时候都是全免费服务,全封闭学习之后就以献爱心为名叫学员捐款,要求捐款数额成千上万,不捐自然就成了不道德,许多参加学习的学员哭笑不得。有以道德名誉作秀的道德讲堂,开堂的时候规模宏大,几千人的道德义工统一服装为听课者鞠工服务,讲课表面上感人至深,让人动情动容。实则以此号召更多人参与这个活动的志愿服务,在内部形成一条看不见的产品服务利益链,是名副其实的以德谋利行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道德教育引导,要从道德教育规范化建设入手,建立良好的道德教育规范运作体系,才能有效地促成社会道德的健康发展。
因此,政治开明是提高人们道德自律与自主意识的重要条件。要规范化道德教育活动需要从一下个方面考虑:一是政府行为必须保持一致的善恶倾向和立场态度,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人们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导,道德规范始终“在场”,从而使人们在行动中保持道德教育活动能够得到道德规范的指导。
二是情怀感召,让“顽石”变成有温度。道德的涵义在于爱人,道德教育要充分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言传身教”的人文道德情怀感召来实现有效的道德教育。为师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直品质”和“高尚情操”行为,最容易走进为学者的心灵,通过点点滴滴的温暖之泉流淌在人们的心间,最终让道德的温度感动和融化坚硬的“顽石”。
三是道德教育活动制度化和广泛性。也就是保持有效的制度来约束道德教育活动的规范化,同时能够随着社会生活的拓展而深化到社会各个领域,使规范化、制度化的道德教育活动没有盲区,让装模作样的“德行”教育无机可剩。
四是将内心信念、教化说服和舆论导向等影响社会成员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道德教育,以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道德规范作用的渠道多重而畅通。道德观念只有变成个人的人生信念和生活原则时,才能对个人起到永久的作用。
(作者欧建雍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科联常务委员、中共广西社科联社会组织党委宣传委员、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上一篇 : 欧建雍:做好“五来” 乡贤归来
下一篇: 唐 榕:问祖寻根,华夏文明探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