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研究 智库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会员服务 制度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中原一家人的“慈孝故事”(二)

发布日期:2023-11-28 浏览量:5139 

  ——记中原郑州朱学军家庭

  馨 香

  朱学军家庭把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摆在重要地位,把家庭美德作为加强家庭成员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在促进家庭幸福、乡村和睦、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启发是朱学军祖父的姓名,他字启东,号醒吾先生。他从小立志以小学教师为毕生职业,以郑板桥和鲁迅为师,要成为一个现代思想启蒙者,启发后人、启迪东方,先完成自我觉醒,再以高深的学识、渊博的知识觉醒学生。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教书、体育、书法、绘画,样样俱佳。祖父一生仰慕郑板桥品格和梅兰竹菊气节,以画竹闻名于世,并身体力行躬身践行,所画九月菊悬挂卧室,竟引得蜜蜂自窗而入,绕“菊”采蜜,久旋不去,一时在家乡学界传为美谈。

爷爷画画远近闻名,求他作画的自然就多了起来,有索画收藏的,有请他在衣柜、风门、桌子等自制家具上作画的,有远的,有近的,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爷爷都来者不拒,予以满足,且分文不收。要知道,在那个饥饿难耐的年代,爷爷作画挣钱,可给家里解决大问题呀,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收一分钱,外村外乡的来家里还要管人家茶饭。爷爷说,求我作画的大多是穷人,雪上加霜的事我不做,凡是朱家人,都不能做,这要作为一条家规立起来,任何时候都决不能看不起穷人,决不能欺负穷人。爷爷退休后,一直发挥余热,积极从事青壮年扫盲和乡村教育工作,他最牵挂的就是家乡的孩子们,他教他们读书学文化,增长知识和见识,从来是分文不收的,直到他九十一岁去世。爷爷临终前留下遗愿,若是朱门兴旺发达了,一定要设立一个教育基金,助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这是“千秋大计、国家大事”。

爷爷在家学、家教、家训、家风上可谓独具匠心,仅从给儿孙起名上就可见一斑。爷爷给父亲和叔父起的名字是“天云”、“天霞”,原本取名天运(国运)、天下,训导儿孙要关心家国事、天下事,关注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要心怀天下、精忠报国,具有忠义之心家国情怀,后来觉着名字稍显硬些,便取了“天云”、“天霞”这富有诗情画意、颇具欢天喜地的名字。爷爷给朱学军弟兄六个分别取名“耕”、“读”、“传”、“家”、“宝”、“君”,给朱学军叔父四个儿子分别取名“德文”、“德武”、“德功”、“德名”,告诫儿孙要耕读传家,要把“耕读”作为传家宝,要做古圣先贤那样的“君子”;要想文武双全、获取功名,必须以德立身。家族先辈心地良善、与人为善,不生事、不惹事,说好话、做好事,一副热心肠、热情帮助人,人缘很好、口碑极佳。在那个饥饿成灾的年代,每逢遇见要饭的到家门口,慈爱的祖父母就像对待贵宾一样,一边口中“恩人、恩人”地唤着,一边搬凳子让座,叫父亲拿出最好的食物招待人家,让母亲赶紧给人家做饭,只要让要饭的吃饱,宁肯全家饿肚皮。若要饭的是个娃,慈父慈母更是将娃领到家里,先给孩子洗洗澡、梳梳头,再给娃炖两个荷包蛋,还常常要挽留要饭娃在家里住上一段时间。在俺小时候的印象中,朱家俨然是“要饭娃”的“收容所”。要饭娃走的时候,朱学军爹娘恋恋不舍,总不忘给娃几个蒸红薯、两个白面馍、两个熟鸡蛋,并且一直将娃送到村口,看不见娃的影儿了,才满眼泪光地回,口里还嚷嚷着:“没的吃往后娃可咋活啊”,比待亲生的孩子还要心疼。要知道在那个饥荒年代,朱学军弟兄六个可从没有哪一个吃过一个囫囵个鸡蛋啊!因为还要拿鸡蛋换盐或者卖鸡蛋给朱学军弟兄几个交学费。(待续)


文章来源:本站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别了,我们的盒饭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