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敬老不能止于抒情
发布日期:2023-03-21 浏览量:2395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用短短30个字,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
每年的重阳节,人们都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庆祝。尤其是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许多人以细腻的笔触、动人的情感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网上孝亲敬老的帖子也不断刷屏。而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想办法赶回家看看父母,或带着父母爬爬山赏赏秋景?就算回不了家,经常和父母打个电话、通个视频,问声安、道个好的又有多少?网友说出一句大实话:“网上孝子特别多,可惜爸妈不上网。”
除了“网上孝子”,还有一种“一日孝子”。个别地方的重阳节,感恩父母和敬老孝亲成了一场节日狂欢,送温暖、送礼物,有养老院里的老人脚都被洗两三回。然而过了这天,关心父母和老人者寥寥。如果尊老敬老只是为了应景、博点赞,聊以自慰,又有什么意义呢?
孝亲敬老不能止于抒情。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行孝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重在行动;敬老不应只在节日,不是一两天的事儿,要体现在时时刻刻。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敬老孝老说易行难,道理很平常谁都懂,做到的却并不多。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工作真的就那么忙?”“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在交通方式越来越便捷的今天,在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我们孝敬父母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和长久盼望后的敷衍问安,更重要的还有精神上、情感上、心灵上、人格上对父母和老人的关爱、慰藉和尊重。对我们自己的父母如此,对更多的老人亦是如此。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只有把孝老、养老、敬老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老人在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中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们的父母和未来将要老去的我们,才能拥有真正快乐的晚年生活。
孝亲敬老不能止于抒情,需要每个“未老”的我们,不断做出努力。
上一篇 : 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下一篇:自然和人性是人类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