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风”成为一种信仰
发布日期:2023-03-21 浏览量:2371
“基因”这一人类相对稳定而可靠的传承如今也变得似乎没那么靠谱了。据报道,英国可能将推出一项新规定,允许胚胎的基因来自父母以外的第三人,以避免将母亲携带的致命基因遗传给孩子。若该规定获得通过,英国将成为首个允许胚胎含三人基因的国家。
如果连基因都无法成为一个家族的可靠传承,那么,我们还能寄希望于何种传承可以在百年后仍能强有力地成为一个家族共有的、共通的内核呢?
也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我有传家宝》栏目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随着该栏目的播出,公众对于该栏目所倡导和传扬的“家风”的关注和探讨也日渐火热起来。节目中,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带着周总理经常佩戴在身上的“为人民服务”像章,亲身讲述了她在伯父周恩来身边长大的岁月中感受到的家风。
“邢台地震,伯父赶到现场。跟大伙儿讲话时,他发现自己是顺风、而成百上千的群众都顶风站着听他讲话,于是,马上调转了方向,他迎着风讲话,这样群众就顺风了。警卫不解,总理说,和大家比我们就几个人,顶一下风也没关系了。”周秉德的回忆处处都闪现着周总理镌刻在心中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说,伯父将这枚像章传给她,意义非凡,就是要她继续传承“为人民服务”的家风。
周总理将“为人民服务”像章作为留给后代的家风传承载体,体现的不仅是他对后代的殷殷期望,我们更能从中读懂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伟大情怀。
其实,中国人对家风的讲究由来已久,许多著作中都有迹可循。《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鲁迅在遗嘱中也留有对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家风”不唯中国所独有,国外许多显赫的家族亦有关于家风的记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被誉为“国际金融之父”的梅耶在教育后代时始终强调家族的团结和荣耀,罗氏家族的家训中说:“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正是对家风的严格传承,才保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时代滚滚,家风传承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家族共有的精神内核。在《我有传家宝》节目中,朱德元帅的孙女带来朱德生前亲笔书写的“革命到底”,她说:“爷爷生前就经常告诫我们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的事业,不应该关注老一辈的财产,你们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而不应该是我的财产的继承人,我没有财产,我这里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没有党便没有我的一切。而在爷爷去世之后这幅字就一直挂在我家的书房里。爷爷写的‘革命到底’这四个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我们全家的期望和鞭策。”
周总理和朱德元帅没有给家人留下万贯家财,小小的像章和四个大字道尽了伟人家风,革命家的后代们通过展示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物品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对家风的理解和传承。与伟人的家风不同,普通人的家风则更加五花八门:吃亏是福、诚信、忠厚、多听少说、与人为善等都是耳熟能详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其实“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有了这个信仰,一个家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让后代子孙因之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并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家风是超越了时空的依依血脉,对内,它刻画了一个家族的肖像,每个后代子孙都可以在肖像中找到自己面貌的归属;对外,它提供了一把解码一个家族特征的钥匙,外人通过它来认知一个家族的特征和秉性。
当代社会,家庭单位趋向小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少,家族意识日益淡薄。可无论家庭结构如何变化,家风都是我们不能丢弃的珍贵财富,当代人更是需要重拾家风,因为只有每个家庭的家风充满正能量,那么由家而国,整个国家才能充盈着由各个家庭会聚而来的正能量,可谓家风正、则国风正。
上一篇 : 自然和人性是人类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
下一篇:道德文明是和谐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