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全过程
发布日期:2024-02-05 浏览量:3006
生忠军 欧建雍来源:《 中国城市报 》( 2024年01月08日 第 20 版)
爱国主义教育法于1月1日起实施。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情怀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内在要求。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各方面力量,强化融合之成效,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自觉将其有力、有机、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在实践路径上,要不断优化资源,丰富融入之内容;加强师生互动,拓宽融入之视域;创新教学方法,增强融入之动力。
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颁布爱国主义教育法,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是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为高校思政课教育和教学活动的进行提供重要思想基础和法治保障。
这是培养广大青年爱国情感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广大青年肩负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要敢于奉献、勇于付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努力奋斗,在奋斗中创造精彩的人生。特别是在面对着人生际遇和选择的时候,广大青年要甘于奉献,要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个人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激昂的岁月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群众的社会贡献。
坚持以史为鉴,培育广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的理论自觉。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培养广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持以历史思维审视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引导广大学生以中国立场、世界眼光,洞悉国内外形势,以大历史眼光审视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事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厘清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广大学生深刻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自觉将个人行动有机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伟大实践之中。
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广大学生构筑崇德向善的道德高地。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性任务。高校思政课作为发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探究,增强广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要依托教材体系和传统教学课堂,从完善教学内容、激发广大师生积极性、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出发进行创优,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解疑释惑。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以思政课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围绕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理论中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从实践和生活中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要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化和同质化倾向,在教学内容上严格布局、有效把控;优化好教育资料选取,要站在历史和时代高度,以系统思维和全局眼光把握好相关资料,不断优化学习教育资源库,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讲授的内容,将其与各门学科的教材体系、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机融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讲好党史故事、中国故事、青年故事。
加强师生互动,达成“视域融合”。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达成教学过程的“视域融合”,提升互动效果。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等关键要素之间的有机统一,不断拓宽融合视域,促进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意义共识的有效达成,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要通过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加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找到视域融合开展的契合点和交互点,实现融合目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引导,善于循序善诱,主导好教学过程;要充分激发广大同学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将广大学生从依赖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历史思维,开阔历史视野。
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多层次、多维度的,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目标一致、内容相通。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视域,提出了更高要求。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融入之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完善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所在。要坚持以“内容为王”的基本教学原则,以优化教学内容为基本支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学习与思政课育人功能的相得益彰。
依托现有的教材体系,夯实教学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法将党的指导思想,“四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这一重要主题,依托大学阶段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是适应经济社会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依托线上资源,着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混合式金课。在教学活动中,高校要依托思政课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增加爱国主义教育法学习板块,以各门课程的特点选取素材,丰富大思政课教育的相关内容。要做好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优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教学资源;要加强线上和线下互动式教学。要充分利用智慧校园、大学慕课、超星课堂等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平台和学习内容。通过加强线上线下互动式教学,广大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情状况并解疑释惑,促进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渐次实现。
爱国主义教育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好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积极宣传爱国主义教育法,讲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道理蕴含,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践行好爱国主义教育法。将爱国主义教育法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淬炼品格,增强本领。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充分体现立法的效果,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主义教育观,不断增强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过去、把握当下、开拓未来。(第一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第二作者系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阈中的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