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研究 智库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会员服务 制度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手工艺扶贫:让妈妈回家

发布日期:2018-10-20 浏览量:2339 

我国广大乡村,尤其是民族地区、边远地区,通常是传统工艺门类丰富、存续状况最好的地区。2016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设立了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些手工艺的振兴不仅可以扶贫,而且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2017年10月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对“传统工艺工作站”这一传统工艺振兴新模式进行相关研究,围绕“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开展扶贫协作的建议”这一资政方向开展实地调研。调查组认为,传统工艺相关产业应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先行者,从融入现代社会和当代文化入手,兼顾审美需要、实用要求、质量标准、价格因素以及品牌效力,成为当地百姓文化自信与经济收入的双重来源。  

手工艺资源转化为特色扶贫产业 

传统工艺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二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三是主要使用手工劳动制作相关产品。现阶段,传统工艺资源丰富而传承状况又较好的区域,往往集中在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与贫困地区分布状况的重合度很高。  

2016年以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高校、企业和相关单位到新疆哈密、湖南湘西、贵州雷山、青海果洛、山西忻州等手工艺聚集地先后设立了11个传统工艺工作站,立足刺绣、金属锻制等当地特有的传统工艺资源,培训和组织手工艺劳动者就地就业脱贫。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工作站已经初步显现出成果,率先成立的2个工作站已培训当地手工艺从业者1.1万余人,推出新产品900余款,新增就业岗位6900个,促进了当地就业和脱贫致富。

湖南湘西土家族自治州花垣县,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后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的地方。木真了时装公司在湖南湘西建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并在花垣县石栏镇开办了绣娘培训班。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当地能人就地创业、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石栏镇苗绣企业“七绣坊”的企业负责人就属于当地能人返乡创业。“七绣坊”具有一定的创业眼光、能力与基础,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外来协作,从产品开发设计、质量监督管理,到技术设备引进、市场渠道拓展,企业在与北京木真了等企业的合作中得到了提升。  

目前,贫困地区发展传统工艺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相匹配的自然生态资源等是其优势,但相关产业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手工艺扶贫的重点应是培育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带动力量,发挥其对当地手工艺从业者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据了解,贵州雷山的传统工艺工作站,通过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合作,培训当地从业者带头人数百人,学员创意率达到80%,并以点带面发挥出了自身的辐射作用,引入了包括“例外”“非遗生活”“熙上”等多家品牌企业,仅“非遗生活”这一品牌的订单额就超过了500万元。  

手工艺产业项目吸引劳动力回归乡村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902万人,农村留守老年人有约1600万人,九成左右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在与花垣县绣娘的交流中,笔者也了解到当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一些问题,比如老人年迈还要务农、无力看管孙辈等。  

“七绣坊”绣娘石美薇今年35岁,接受刺绣培训后在“七绣坊”就业。她多年在家照顾3个孩子,一直无收入。去年夏天参加刺绣培训后,石美薇第一个月工资是1500元。钱虽然不多,但她也愿意留在家乡工作,这样可以照顾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目前,她可以灵活选择“拿货”在家绣或者和其她绣娘一起在公司集中做活,计件领取工资。她还动员了更多同村姐妹留下来工作。  

调研组了解到,尽管贫困地区大量年轻人口处于输出状态,但手工艺潜在从业人群是现实存在的。尤其是已结婚生子的中青年妇女,有较为迫切的回乡就业意愿。由于手工艺可兼顾农工、家庭生产等特点,相关产业项目可吸纳更多中青年女性从业者,间接改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 

目前,湖南湘西工作站已经启动了“让妈妈回家”计划,该计划通过振兴苗绣传统工艺,让具备苗绣技艺的外出女性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在促进脱贫增收的同时,解决留守儿童等问题,重新激活传统村落的活力。该计划实施以来,工作站已经在湘西设立了20多个苗绣培训基地,举办了50余期技能培训,培训绣娘6000余人;创造就业岗位近3000个,直接带动相关人员年增收5000元以上。其中,“七绣坊”一家仅2017年11月就发放绣娘工资52万元。  

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  

刺绣、染织等传统手工艺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状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在“80后”“90后”群体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比如,30多名参加培训的石栏镇绣娘中,有较好刺绣基础的多数都是50岁以上女性,中青年绣娘人数偏少且培训前的手艺普遍较差。其实,无论是手工艺还是其他技能,学习掌握这门技能的目的一般都是增收致富。  

2017年9月,“七绣坊”接到一个刺绣工艺品的订单,绣娘们从培训班刚刚学会的“新绣法”恰好派上了用场。原来,木真了带着京绣师傅来当地讲课,而这个订单恰好需要用到京绣。有专家担心外来绣法会破坏当地传统工艺的传承,但实际上,当地绣娘都表示很乐意学习新绣法,并且一再强调不会因为学习了新绣法而忘记传统绣法,反而是多一份生计来源,产品订单要求什么绣法就可以做什么绣法。只有让年轻一代从中看到谋生致富的希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艺失传的危机。  

传统工艺工作站等纽带组织,扮演着“把手工艺带出大山”的角色。它们可以引导外来力量参与当地手工艺资源的有效聚合、创意开发和市场推介,扶持原有和新建的当地相关企业、合作社、工作坊打开局面。 

陕西省凤翔县爱萍刺绣合作社向周边社员提供刺绣产品所需的面料、辅料及设计样式,社员在家做好成品,定期卖给合作社。合作社带头人爱萍有实体经销门市部、网店,还和华山等旅游景点签订了包销协议。爱萍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应季的新产品、调整产品制作的配额,还积极参加非遗相关展会、当地各级部门组织的电商培训等,同时努力提高刺绣合作社的产销水平。  

调查组了解到,合作社制作的传统款刺绣品民俗文化气息浓厚,做工和用料也比较讲究,但由于并未进入较为高端的消费市场,销售价格并不高,小件平均售价不到百元。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款产品,比如加入雪白色毛料的“呆萌”虎头帽,虽然在周边地区的售卖情况很好,但仍处于集贸零售状态,并未达到手工制品的预期收益。 

对于传统工艺工作站,调查组建议,首先要依托当地手工艺资源类型、特点,维系产品特色、工艺特点的差异化;其次要全面对接工业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带动传统工艺产品材质用料和使用质量的提升,推进传统工艺相关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第三要与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形成联动,通过地方特色手工艺的复兴,改善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同质化、低质化问题。(本文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委托课题部分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本网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