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五音戏焕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18-10-20 浏览量:2264
五音戏表演
五音戏是全国珍稀的独有剧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山东省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以保护和传承五音戏为己任,聚力精品创作、深化理论研究、拓展跨界融合、夯实传承普及、创新数字保护,打造了“五位一体”的五音戏保护传承模式,为剧种发展带来了新气象,焕发了新活力。
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立院之本,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三贴近”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生产了《云翠仙》《紫凤》《大众星火》《源泉》《英雄铁山》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此外,剧院着眼于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淄博“聊斋文化”资源,连续创作了《墙头记》《姊妹易嫁》等8部系列“聊斋戏”,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术界和国内演出市场引起巨大反响。
在激活传统、发掘创作源泉的同时,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高度重视剧种的理论研究工作。近年来,剧院围绕剧种历史、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代表人物、传统剧目、生态建设等课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相继出版了《五音戏》《山东地方戏丛书·五音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档案·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中华戏曲·五音戏》等一大批学术专著,为剧种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此外,剧院还积极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等研究机构加强合作研究,借助外脑,提升了剧种的研究层次。2016年,剧院与山东理工大学戏曲文艺研究所签署了《传承与发展五音戏科研合作协议》,启动了“齐文化视域下五音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就五音戏的发展流变、地域文化特征及语言、音乐特色进行系统考察和研究,目前,相关工作正有序推进。
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借助跨界交流融合,极大拓展了五音戏的传播途径,带动了不同艺术形式、院团剧种间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11月,根据五音戏传统小戏《拐磨子》创作的首部五音戏微电影正式首映并获第二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戏曲微电影奖”,开辟了五音戏和电影艺术的第一次“触电”合作,提升了剧种的影响力,扩大了剧种的传播途径。首届五音戏艺术节中“五音戏及肘鼓子声腔剧种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更是汇集了茂腔、柳腔、扽腔等与五音戏同宗一脉的各路肘鼓子声腔剧种,再现历史上各路肘鼓子同台竞技的演出盛况。这对五音戏的剧种发展必将起到有益的助推作用。此外,剧院还采取“以院带团”的形式,加强与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等民间剧团的合作,在剧种的交流中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扩大了剧种的知名度,提升了淄博“齐文化”影响力。
五音戏发源于乡里,传唱于民间。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通过建设鲜樱桃纪念馆、开展五音戏进校园等活动,为五音戏的传承普及,铺垫了扎实、广泛的社会基础。2017年12月,山东省首家对外免费开放的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正式对外开馆。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展示与鲜樱桃先生有关的戏装、唱片、书画、剧本、影像、照片等实物资料300多件,详细展示了鲜樱桃先生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自开馆以来,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300余个10000人次,已经成为传承、保护、弘扬五音戏艺术的重要窗口、推广载体和实践基地。孩子是戏曲的未来和明天,为此,剧院提出“五音戏要从娃娃抓起”,启动了五音戏进校园工程,向全市中小学赠送剧院编写并正式出版发行的校本教材《淄博市中小学美育资源系列·走进五音戏》8000册。此外,剧院还联合中国戏曲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在剧院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五音戏进校园的途径。
创新数字保护是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部署、深化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利用,创新抢救、保护弘扬五音戏文化精华的重要手段和重大举措。近年来,剧院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积极探索“互联网+五音戏”传承策略,创新开展了“五音戏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工程”,形成了《五音戏口述史》《鲜樱桃五音戏经典唱段音配像》《鲜樱桃代表性剧目演出视频》《鲜樱桃专访》《说说五音戏》等一大批数字化资料。这些资料内容涵盖了五音戏剧种、剧目和代表人物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资料,汇集了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历代五音戏艺术家的舞台演出及教学、传习活动,为后续五音戏的创作研究提供了遵循,对抢救保护五音戏珍贵资源和创新开展五音戏保护传承,必将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上一篇 : 道德滋养,新农村因文明乡风而美丽 ——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宾阳县良缘村道德文化普及实践探析
下一篇:镇馆之宝·上海博物馆·大克鼎:入土两次,穿越三千载,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