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发布日期: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613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只有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巨大工程,如何建设小康社会,是摆在中国人民眼前的现实问题。中国要实现全民族的小康,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民的小康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基本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就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巨大的障碍。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由于资源、市场、体制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体制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局部的小康到全民族的小康。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农村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使中国的农业与国际接轨,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杂草丛生的地方变成了娱乐场,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公路,矮小的茅草房变成了白晃晃的砖房,孩子辍学外出打工的情况也少了,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多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加强对农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的增收后劲因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不足。“民以食为天”,农民没有土地,哪来粮食?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农用地不断减少,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显突出,要求我们规范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以云南省巧家县崇溪乡河玉村为例,多数家有两个孩子,如果两个都是男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必定有一人要修建房屋,多数人都把房子位置选在平坦又高产的自留地,导致许多农民在房屋周围种点菜吃的土地都没有。在房屋设计上也很浪费土地,例如,很多农民喜欢在正房前面设计一个很宽敞的院坝,个人认为这种修建设计极度浪费土地资源,虽然一家人浪费不了多少土地资源,但每一家都这样留一个宽敞的院坝,中国的农村加起来要浪费多少优质的土地资源呢?其次是土葬,以我们巧家人的风俗,亲人死后入土为安,都喜欢土葬,以我的家乡为例,漂亮的精致石头坟墓越来越多,后代子孙的攀比心理越来越强,都要把自己老人的坟墓修建得体面,这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强对新农村的建设,相关部门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迫在眉睫。
(二)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创建规范乡村医院的各项制度。
虽然我国现阶段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农民的医疗有了更好的保障,但农民一旦遇到大病医不起,遇到小病舍不得医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还是最基层最平困的群体,遇到大病即使有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但报销下来还是要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个数字对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他们一家几口一年的收入,子女要上学,老人要吃药,一家几口要生活,所以,当他们遇到大病,多数是在家找土方子治疗,而不是去大医院看医生;二是药价太贵,服务费更贵,农民对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院不是盈利机构,不能把药品作为医院的赚钱工具,当一个病人进入这家医院看病的时候,此时,医院拥有的药品对病人来讲是绝对垄断性的产品,病人根本不知道药品的价格是多少,也不可能和医院讨价还价,病人处于弱势,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医院应该要让病人知道药品的价格,据了解,有的药品医院的卖出价是买入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医生为病人服务,是理所应当的,医生的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工资上,不能额外的在病人身上收取乱七八糟的费用。有的农民看病甚至不带农村合作医疗本,他们说,“如果我不住院,带起医疗本去输液也同样要用将近一百元左右,我纯粹去买点药回来吃吃看,不好了再输液”,所以农民遇到小病舍不得医。
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稍微大一小点的病就得跑到县城里医治,普通农村家庭中某人一场病意味着返贫,全家人以后这年的生活没着落。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切实改变农民的生育理念,真正做到少生优生。
计划生育,人人都知道这是一项本质上是对农民有利,而农民又非常害怕的一项政策。实施了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中国的人口还是居高不下,这其中有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年化、医疗水平提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外,我们不得不反思计划生育政策本身,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更好地理解、支持和懂得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发点。在河玉村,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计划生育让本应该是结扎对象夫妇早已带起两个小孩子外出打工,过几年回来带着的孩子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是四个五个孩子。他们有的是因为重男情女思想,直到生育到男孩为止,才导致一家有四五个孩子,有的是在想,生育两个孩子也是结扎,生育四个五个孩子也是结扎,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在外面多生几个才回家。然而夫妇两个都四十多岁了,有两个孩子,最小的一个孩子都已成年,只想在家照顾老人,挣钱给子女读书,没有再生的打算,因为计划生育,不得不背井离乡,过几年又带着一个新的面孔回来了。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人没有户籍的“黑孩子”越来越多。我们反思部分农民为什么会有子女越多越好的这种思想?最根本的是他们对生育认识不到位,受到“传宗接代”和“子女多一个不成器总有一个成器,一个没孝心总有一个有孝心”的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少生优生的好处。这些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要想改变不下一番苦工夫是不可能的。有效的宣传和教育,让老百姓真正理解计划生育是关键。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欧建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在铸牢民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