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伟业话水利(2)——开凿古运河
发布日期:2023-09-03 浏览量:3133
唐 容
一
开辟一段荒地,挖凿一条水径,让流动的河水载上商船,穿梭在山水田野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运河!它以人工创造航运条件的方式曾经在人类历史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长82公里的巴拿马运河连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对美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190公里的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让来往西欧与东方的船只,不再绕道非洲的好望角,缩短了海上距离,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格局。
中国的大运河举世闻名,它地跨8个省(市区),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也是我国耗时最长的工程。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动工,秦始皇时期,在嘉兴境内开凿了一条重要河道,奠定了以后江南运河的走向。
公元前589年,隋军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国家从此统一,之后隋文帝又励精图治,开创出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国家经济恢复过来且有了力量,隋炀帝即位后迁都洛阳,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一是为发展经济,二也是考虑到北部边境的问题。
到元朝时期,为了不再绕道洛阳,另开凿了三段河道,使南北运河全线贯通,并且命名为京杭大运河。明清两朝时期,每年有五万四千多吨的漕粮,以及数十万匹苏杭织造丝织品运到北京,此外,北方的棉花则通过运河运到南方。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它流经了18座城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因为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运河边上的城市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2年,京杭大运河还被纳入了“南水北调”工程,在徐州市京杭大运河上还设有张楼水站,现今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也被列入了世界遗产。
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仍然是中国南北运输的大动脉,特别是浙北苏南等河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运输作用,成为长三角发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的重要补充。
二
在广西境内,也有数条历史悠久的古运河,如灵渠、桂柳运河、潭蓬运河等,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灵渠古运河。这条运河虽然短小,但对中国水运网络的形成对丝绸之路的贯通与兴盛,却是起到了重要的沟通连接的支撑作用。
先来说说灵渠。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境内,有一条穿越南岭、全长34公里、沟通湘江和漓江的古运河,那就是闻名天下的灵渠,因短小却极为精巧而著称。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屠雎率50万大军向岭南进发。没想到在今兴安严关一带受挫,久攻不下。究其原因,除了岭南越族骁勇善战、顽强抵抗外,运输通道不畅是其重要原因。当时的陆路驰道只修到长沙郡,湘江水路也只能通到兴安海洋山下,致使军队“无以转饷”。为此,秦始皇做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决定:修筑灵渠古运河。他命史禄率众“凿渠运粮”。公元前214年灵渠开通,之后,秦军势如破竹,一举平定岭南,统一了中国。
灵渠古名秦凿渠、零渠、陡河、湘桂运河,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主体包括大小天平、铧嘴、南渠、北渠、秦堤、陡门等,它“通三江、贯五岭”,北渠流入湘江,经界首、全州进入湖南洞庭湖;南渠经严关、溶江,进入漓江、西江,直达广州。
灵渠设计巧妙,建筑精当,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灵渠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神奇地沟通了南北水路交通运输,被誉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南渠是引湘入漓的主要渠道。北渠的功用,则相当于一条引航渠道,通过它,湘江的船只可顺利地到达大小天平上游,转往漓江,而漓江的船只也可到达湘江。为了确保渠道的安全,他们在南北二渠上又修建了泄水天平。
其次是大小天平。大小天平是指建筑在兴安县城东1.5公里海洋河上的一道拦河坝,主要用来拦蓄和提高水位,以便将水通过渠道引向漓江,是灵渠的枢纽工程。
在大小天平顶端向江中还延伸着一道石堤,它的基础也是用松木打桩,外围由条石砌筑,中填砾石和泥沙。石堤顶端呈三角尖形,“前锐后钝,形似犁铧之嘴”,所以被称为铧嘴。它的作用是分洪,减轻洪水对大小天平的冲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铧嘴还有一个“三七分水”的作用,也就是“三分漓水七分湘”。
还有一项工程就是陡门。陡门是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于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
历史上,灵渠推动了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融合,进而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版图。和平时期,灵渠则成为了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清朝广西巡抚陈元龙撰文称灵渠:“实三楚两粤之咽喉,行师馈粮以及商贾百货之流通,惟此一水是赖”。
国家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曾经研究推测,秦汉时期,经过灵渠的船只运载能力大约为5至6吨,昼夜通过能力为300艘。当时,这一运载和通过能力已经非常可观。千百年来,灵渠沿岸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的文物,灵渠旁码头山的一座石碑上,刻有古代各国使节在此停留的记载。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灵渠开挖成功,到现在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具有战略意义,又是一条实实在在的黄金水道。
在漫长的岁月中,灵渠对于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它在古代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
三
再来说说桂柳运河。
灵渠通航之后,桂林很快就成为西南重镇,成为历代王朝联系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纽带和军需通道。历代王朝向岭南西南运送“粮食戈甲”等军需物质,以及商船运输,都得借灵渠之便,走漓江水路从桂林往东南经梧州可达珠江流域;若要往桂西以至黔东南,则需顺漓江而下到梧州,再从梧州溯柳江而上到柳州。因此,人们觉得,有了灵渠还远远不够。于是,唐朝武则天时候,利用临桂会仙湿地,又开挖了一条长约20公里的桂柳运河,俗称“相思埭”。
相思埭,就是将临桂境内会仙湿地围堵储水形成分水塘,连接江河,贯通水路,成就了沟通漓江、柳江水系的重要水道。相思埭的修筑成功,沟通了漓江与柳江,桂柳两地水路距离缩短了509公里。有了这条运河,从桂林到柳州,还可溯融江而上直达贵州,溯龙江而上,经柳州、南宁、百色水路通向云南,从而形成了桂北与桂西南、黔东南之间便捷的水路通道。
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众多大家、名人经过或驻留桂柳运河,如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就是经过这条运河南下到达柳州的。他的诗句:“崩云下漓水,劈箭上浔江”,生动地描写了运河上下两江航程的惊险与快捷。
从唐宋至明清,桂柳运河始终通畅无阻。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写道:“由漓通铜鼓水,自东徂西入永福,六陡。冬月干涸绝不行。予过陡时,水长月明,如层台垒壁,从天而下”。相思埭一直沿用到明代,只不过因水量不足,冬季停航而已。
雍正七年(公元1731年),时任两广总督的鄂尔泰从云南途经百色,北渡柳江,过永福经相思埭到桂林。他看到相思埭旧时所建鲢鱼陡一带“奔流急湍,垒石多以颓圮”,便奏请朝廷同意,历时一年多修复和拓宽河道,疏浚河流,修建了陡门20座。
在广西沿海,还有一条海上古运河,潭蓬运河。它与灵渠古运河,构成了一条自北向南由中原起经长江、湘江、桂江、南流江、合浦出越南的便捷水道,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潭蓬古运河位于防城港著名景区月亮湾附近的潭蓬村和潭西村之间。运河宽数米,长约10公里,拦腰穿过江山半岛,把防城港和珍珠港沟通起来,每当海水涨潮时便可通航。这条运河据说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所建,也有说是唐代咸同年间(公元860年至874年)安南节度使高骈募工所凿。潭蓬古运河凿通后,往来船舶不必绕过江山半岛而直航防城、珍珠两港湾,不但缩短了15公里的航程,而且避开了江山半岛南端白龙尾的巨浪搏击和海盗的袭击,使船舶安然航行。1982年,这条运河被定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一级文物。这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海上运河。
我国历史悠久,在很多个方面,我们都惊叹于古时人们的智慧,即使古时大多是人工完成,没有现代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但他们依然将一个又一个伟大工程实现,甚至在数千年后,依然可以被后世利用。
四
西汉时,汉武帝进一步延伸开辟了官道“海上丝绸之路”:长江—湘江—灵渠—漓江—南下到达苍梧(今梧州市)—沿西江进入北流江—南流江—顺江南下到达合浦港出海。这条路线,东可至崖州,西可到交趾,南可下南洋,成为当时沟通中原与南洋商贸物流的重要路线。
公元748年6月,61岁的鉴真和尚第5次东渡日本。他乘船自舟山群岛出发,途中遭遇飓风,14天后他被吹到了海南岛。稍作休整后,他率弟子自雷州半岛返回,由合浦进入南流江、北流江,然后转道西江,在梧州溯江而上,入洛清江转道相思埭运河,于公元750年到达今桂林。他在桂林稍作停留后,经漓江、灵渠进入湘江、长江,最后通过大运河、黄河,返回西安。
那时候,中原经济文化对岭南的影响巨大,桂东南经济得到开发并逐渐向南拓展,形成了桂东南的城镇群落。
由于水运的兴盛,玉林很快就成为了这条水路交通干线南段的中转站和挂东南物资集散中心。玉林州城的兴起,除了自身所具有的盆地地形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南连雷州、化州,达于琼崖,西接廉州、钦州,达于横山,以合浦为出海口,远至安南,北通桂林直抵中原的交通抠纽位置。众多的交通线、尤其是北流江、南流江及其水陆联运交通线,最终促使玉林州城上升为“岭南一大都会”。
由于水运的繁荣和经贸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原居闽、赣、粤等地的汉人和客家族群,大量迁徙来到桂东南。据不完全统计,陆川县现有姓氏272个,其中有14个姓氏的族谱里都明确记载自己的家族是从福建迁居而来的。由于水运的发达、人员的汇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很快就在北流江、南流江沿岸形成了一个陶瓷业产业群。唐朝时,容州(今容县)、北流的陶瓷业开始发轫,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北流江流域的瓷窑成群,被誉为南方景德镇。这里的瓷器,经南流江出合浦销往东南亚各国。至明代,陶瓷生产扩大到陆川、博白和浦北。
唐宋以来,广西有玉林、廉州、钦州等9个盐场,灶丁千人以上。明清以后,广西设有盐政,食盐的运输通道是从合浦港溯南流江而上,盐船结队,千帆竞发,将食盐运到玉林的辛仓、福绵船埠储藏、转运。在宋时,玉林年储藏量达10万箩,即500万公斤以上,占广西年销盐的72%。玉林作为两广食盐的储藏和转运中心,历时一千余年兴盛不衰,至民国时期年转销量达四五千万公斤,经营者有数百家,世所罕见。由于食盐贸易的兴起,派生出经济、金融、运输、加工服务和进口业务等等,而发挥促进作用的,就是灵渠、桂柳运河、桂江、南流江的水陆通道。
灵渠、桂柳运河的开凿,中原至岭南畅通无阻,从而使得中原的货物能运到岭南与之交换,并且通过合浦港运往东南亚;而外国的朝贡者也通过这条水道进入中原。由于西汉王朝的强盛,中国的政治声威远扬,从印度半岛到东南亚一带的国家或部落,纷纷开始了和汉朝的交往。同时,中原的产品蜀锦、丝绸、瓷器等经南流江从水路大量涌入合浦,而合浦的珠玑、犀、象、农产品也大量销往中原一带,这使得合浦城的交通与贸易异常繁华,印度及东南亚商人多从合浦港登陆,然后经合浦港沿南流江前往中原,灵渠、湘桂水运、合浦港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岭南置合浦等九郡,当时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高凉、临允、失序五县,地跨今两广地区。
合浦港是当时中国大陆离东南亚最近的港口,身后有南流江、北流江、郁江、桂江、灵渠、湘江等庞大而便利的水运网络,中原与北部湾、交趾乃至东南亚各国的水道往来变得畅通无阻。而徐闻港则无水路直通中原。在当时的海运条件之下,较徐闻港而言,合浦港率先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合浦不仅是中转港,同时还以盛产珍珠(南珠)而闻名。秦汉时期,合浦沿海居民已经“赖以采珠为活”。晋武帝时,交趾剌史陶璜上疏:“百姓唯以采珠为业,商贾去来,以珠贸米。”因此,中原和浙、闽沿海等地的商户、东南亚各国的商旅,纷纷前来合浦买卖“南珠”,合浦港的水陆交通因此更加繁忙了。
由于广西腹地有着发达的水运,所以从秦汉到明清,合浦一直是岭南的重要郡县和军事重镇。通过南流江流域既可运兵运粮至合浦,出合浦港,可达交趾等东南亚各地,因此,古代南流江以及合浦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合浦港的繁荣。同时,自秦朝实行“以谪徙民,与越杂处”的政策以来,大批北方汉人的迁入,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宋朝的时候,与东南亚一带国家关系密切,由合浦港上岸的商人与使者也特别多,北宋在此设置了沿海巡检司,专职接待商船停泊。由于合浦临海,盛产食盐,使得盐业特别发达,合浦又迎来了一次发展高潮。据《宋史》记载:廉州海岸建有许多盐场,其中廉州的白石、石康两个盐仓最大,乃全国四大盐仓之二。
两晋以前,由于航海知识及造船技术的限制,船只体积不大,只能沿海岸行船,而且合浦港是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外来商人急于舍舟就陆,因此,在两晋以前合浦港的贸易最为发达。后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指南针的发明)及造船技术、航海知识的发展,中外海上船只续航力以及抗台风的能力增强,已无须沿海岸行驶,也无须借助内陆的水运,满载货物的大船可直接驶往南海海面、台湾海峡及东海、黄海、渤海等中国大陆沿海各大港口,合浦港逐渐失去了优势。加之南流江上游泥沙不断被冲刷下来,形成广西最大的冲积平原,合浦逐步变成内河港口,失去了海港的功能。
(未完,待续)
上一篇 : 千秋伟业话水利(1)——大禹开龙门
下一篇:桂林龙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