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要坚持“以德为先”
发布日期:2023-04-18 浏览量:2870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以“立德树人”为主线的法律,把道德教育放在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内容上突出教育“以德为先”的鲜明特色,主要任务是要进一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继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发实施后,日前,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又联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规划》明确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应积极主动,遵循立德树人的原则,探索构建完善的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这一要求,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提供了明确的教育内容方向。那么,如何“以德为先”?以什么德为主要教育内容?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多年的道德文化研究工作,就如何以德为先,加快构建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谈点初步认识。
家庭道德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这种美德概括起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主要表现为:爱国、仁爱、自强、诚信、务实等等。家庭教育者是家庭灵魂的创作者,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家庭精神源泉,教育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教育方向,来加快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工作。
以弘扬爱国思想为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思维
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坚持这个原则,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爱国志士”的体现。我国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出发,在对待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该优先遵循爱国这个基本道德原则。新时代,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教育者承担责任和发挥作用。只有胸怀传统的爱国道德情操,把弘扬爱国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思维,家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才能始终成为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工作者,家庭教育才能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仁爱思想是家庭成员道德教育的关系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这种人际原则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家庭教育既是如此,要从人抓起,从家庭成员的关系处理着手,建立家庭成员关系的“系统体系”,久久为功。家庭是表达仁爱的地方,家庭成员有老人,有小孩,有男女,需要把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来建立一个相互关心,相互携作,相互约束,相互提醒等的教育系统体系,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成为传播仁爱、传承优秀传统美德的践行者和教育者。以此作为思想基础解决和处理家庭成员的相处关系,才会实现成员荣辱均衡化,达到博施济众,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发挥每个家庭成员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自强厚德是涵养家庭成员道德品格的深层土壤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易经·易大传》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表现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二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这种沉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粹,是生成家庭道德情操的肥沃土壤。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发扬自强厚德精神,对于聚合中华儿女的磅礴精神之力,对于加强家庭文化自信,具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道德推动力。
诚信务实是家庭道德教育者的基本道德修养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人无信不立,从古至今,没有诚信的人很难在世上独立,讲求诚信的人必然会得到世人的赞美和欣赏。诚信是人立于世的根本,是人在社会中交友社交的根本,更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最需要具备的品质。诚信两字,可以说是人最重要的品质。而《盐铁论·非鞅》中指出:“言之非难,行之为难。故贤者处实而效功,亦非徒陈空文而已”。意思是说:嘴上说说并不困难,而真正做起来就感到困难。所以贤明的人总是务实而后求其功效,而不是只陈上空文就罢了。《论语·宪问》也有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这些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为人们构画着个人道德修养系统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求家庭教育者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具有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务实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形成严谨育人、讲求责任的道德传承传播者。家庭教育者只有这样才能立志做大教育、做真教育,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教育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才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本文为广西高端智库成果,作者欧建雍 系广西社科联常委、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
上一篇 : 清明节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德化作用
下一篇:弘扬民族文化节庆 助力广西和美乡村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