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 智库研究 智库专家 通知公告 成果展示 道德故事 学会概况 专题活动 党建工作 会员服务 制度建设 政策法规 文化交流 文学艺术

欧建雍: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日期:2022-03-02 浏览量:2319 

——在广西社科界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上重要讲话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性任务,并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所具有的特点与属性作了精辟概括,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要从“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三个主要方面来把握。这一论述,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结合社会道德文化研究工作,下面就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谈点初步认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主要表现为:爱国、利义、仁爱、诚信、务实等等。
(一)弘扬爱国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思维

   在中国传统伦理结构中,为国利民,“兴天下人民之大利”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坚持这个原则,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一切服从这一准则,乃是“爱国志士”的体现。从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倡导这种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观点、主张,都坚持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出发在对待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考虑个人利益时应该优先遵循爱国这个基本道德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只有胸怀传统的爱国道德情操,把弘扬爱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思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始终成为忠于党,忠于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坚持仁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际原则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别重视和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心,提倡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心,爱护和帮助,力图构建和谐亲善的温和气氛。孔子以“仁”作为自己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他将“仁”同“爱人”相联系,把“爱人”作为“仁”的根本要求。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仁”,“博施济众者,可谓仁矣”。主张人与人相和,就从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增强理解,彼此相互体贴,照顾,给对方以便利,特别是对有困难者以帮助和救济。这种人际原则不仅表现在心理上的同情与关心,更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实际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五路大军,我们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和传承孔子“仁爱”思想,以此作为思想基础解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人际关系,才会实现利益均衡化,达到博施济众,才能真正实现充分发挥每个哲学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三)厚德自强是滋养和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层土壤
    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的流变,化育而成中国人的人格精神,表现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而生的两方面:一曰“自强不息”,二曰“厚德载物”。在《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象传》)“刚健”表现为人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刚强不屈的性格,奋发图强的斗争精神,“刚健自强”的思想,历来被历代思想家所崇尚,成为人们激励斗志、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载物”则是中华传统伦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怀,也是实现刚健自强的现实途径。《易经·象传》中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君子应象大地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孕育、承载与容纳万物,从而使自己成为博大精深的圣人。这一优秀的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喜悦的情怀容纳别人,善待别人,善待人生,凡事多从好处看,在生活中 发现美,发现对人类,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与人相处,多发现共同点,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其二就是以谦逊的态度,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长处,取长补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种廉和态度促使人不断充实自己,从而使自己日益壮大起来。这种沉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精粹,是生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挖掘,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发扬厚德自强精神,对于聚合的中华儿女磅礴之力,对于坚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自信,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四)躬行务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基本道德修养
   在中国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关于道德修养的论述,儒家学派为人们构画着“三纲八目”的修养系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明确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各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里的“修身八目”详细地规划了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八个阶段,而且他们认为,道德修养是社会上所有的人们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哲学工作者坚持躬行务实才能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

文章来源:本网  文章编辑:admin 

上一篇 : 欧建雍:索抢微信红包是扭曲的娱乐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