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发布日期:2023-06-27 浏览量:2539
李非霏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这一科学论断,体现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重要性,为新时代全面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的全媒体时代,我们应善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主动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功能维度,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运用全程媒体,拓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时间维度。全程媒体克服了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的迟滞性不足,使得媒体得以“零时差”呈现新闻生产的全链条,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全天候、直播态、透明化、实时性、全覆盖。在纷繁嘈杂的信息世界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想“出圈”,就必须传递“热乎乎”的第一手权威资讯,要在保证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的同时追求时效性。我们可以借助区块链,使不同媒体在不同区域之间实现数据资源的云共享;运用智能生产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分析和处理,使信息的大批量快速生产成为可能;使用5G通信技术实现信息的超高速传输,以行进式、全链条式的播报满足受众的时效需求。在热点事件报道中,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失语、不失踪、不失声,让扭曲、不实的谣言不攻自破,掌握舆论主动权、主导权,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公信力、竞争力。
善用全息媒体,扩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空间维度。全息媒体打破了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隔阂,通过多种媒介技术的融合使信息的呈现趋向多元化、形象化、立体化,实现亲历式、环绕式、立体式的场景立体渲染,最终接近极具现实感、还原感、沉浸感的事件真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与更情绪化、感性化的受众产生圈层共鸣,就必须用技术赋能内容生产。一方面,综合运用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打破媒介的界限,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象化、符号化,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为受众构建全方位、多角度、低失真的场景,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式、手段更为立体、生动。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受众能在多情景模式中便捷地运用可穿戴设备,实现数字世界的可观、可感、可触、可及,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
使用全员媒体,延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维度。全员媒体是指由于信息权力下放,信息生产进入社会化大众化时代,传统的线型传播流程被非线型、链环式的传播流程所取代,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媒体格局。平等、开放、共享的网络空间既扩大了人们意见表达的空间,也带来了信息过载、认知混乱、群体极化、意见撕裂等现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凝聚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一方面,要针对错误社会思潮设置议题,旗帜鲜明地对迷惑性的错误言论发声亮剑,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理有据有力地批驳谬论,廓清思想迷雾,提高民众辨识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利用网络流量“大V”在既定群体中的话语优势,以理性、客观、负责任的态度积极互动、正向引导,弥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足,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亲和力、凝聚力。
利用全效媒体,延伸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功能维度。全效媒体是在充分运用媒介技术、资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优化媒体的传播效能,集成内容、社交、服务等多重功能,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各环节的时度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想打破圈层化人群传播壁垒,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就必须从内容的精准供给发力,将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在话语表达上要更接“地气”,改变高高在上的宣教式口吻,促进传播话语的时代化、大众化、通俗化,以有深度、有温度、有情怀的报道与群众在情感上同频共振。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针对不同群体或个体的精细需求,分类、分级、分层构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优质内容库,实现精准推送、分众传播,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
(作者为广西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广西社会道德文化研究会智库专家 广西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上一篇 : 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下一篇:欧建雍:从道德力的角度谈招商引资的“三大法宝”